争鸣 | 数字文旅发展的新特征、新逻辑、新格局。

2021/04/25

1269


数字文旅的内涵和外延

 01   数字文旅的定义

数字文旅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文化旅游经济活动。


 02   字文旅的新特征

相比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数字经济具有其鲜明的新特征:一是资源无限不再局限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更追求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持续优化,也就是从有无问题向优劣问题转化。二是时空无界。需要突破传统时空观念上的思维、逻辑,产品和服务加快从有形向无形转化。三是身份多元。个人和企业的身份模糊,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还是传播者,还是营销者,同时还存在虚实空间身份的随机、随时转换。四是数据驱动。数据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资料,成为新的核心资产,并取代货币成为新的资本。

数字文旅当然也具备数字经济的这些新特征。由此带来的是,数字文旅相较于传统文旅,在产品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革。


 03   字文旅的基本框架

近些年来,数字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信息通信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0》中提出了数字经济“四化”框架,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底座,提出数字经济“一基四化”总体框架模型,即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底座,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以数字化治理为保障,以数据价值化为引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同分形理论指出个体和整体具有相似性,数字文旅的基本框架也可以采用“一基四化”模型。


文旅新型基础设施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数字文旅基础设施体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文旅大数据中心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文旅产业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文旅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如数字博物馆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智慧文创产业园等。


文旅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文旅发展的先导产业,为数字文旅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如以携程为代表的旅游平台,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创产业等。

文旅产业数字化是指传统文旅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运用VR、AR、AI技术的虚拟现实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对吃、住、行、游、购、娱等进行的改造和提升等。

文旅数字化治理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文旅治理模式,完善文旅治理体系,提升文旅综合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如景区数字安防系统、景区智慧管理平台等。

文旅数据价值化是指发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和作用,推进文化旅游数字资产化和数据资产化,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文旅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交易。如文物数字资产、文创数字资产、文旅数据资产等。


数字文旅发展的逻辑基点

 01   体用之道

关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文化为体,旅游为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壮大、持续兴旺的内生动力。旅游是文化至关重要的表现,是文化传承传播、不断繁荣的外部拉力。我们去旅游,归根结底是在文化的时空中旅游。我们接受历史文化的洗礼,我们融入当地当时的文化环境,我们写下的一首诗、拍下的一张照片、制作的一个工艺品,甚至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相应的,对于数字文旅而言,产业是体,数字为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涌现,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同时,在数据和数字技术的作用下,原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也有了新内涵;由这些新生产要素所构成的新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数字经济新时代。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能够为产业赋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根源于实体产业的发展需求,是为实体产业服务的,要融入其业务流程中,一旦脱离实体产业需要,它们将变得低价、低效、无用甚至有害。


 02   虚实之变

人类一直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共同体之中,我们面对现实,但我们也喜欢做梦,就像我们常说的人是“形”“神”兼备的一样,是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思想的结合体。过去,我们找不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的通道和机制,一觉醒来又回到现实。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逐步找到了一条能够在现实世界(或者叫物理空间)和虚拟世界(或者叫赛博空间)之间来回穿梭的通道。

因此,数字文旅产业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文旅的数字化,这是用数字技术和数据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也是将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映射。另一个层面是数字化的文旅,这是用数字技术和数据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的新文旅,也能够把虚拟世界所创造的“文化”和“景物”反射回现实世界。这两个层面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各自有各自的玩法和规则;又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连接、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用数字技术和数据把一件珍贵的文物数字化,变成三维立体模型,存储到数据中心里,这是文旅的数字化,是一次“由实向虚”。当我们拍摄一部电影或者制作一部动漫时,就可以把这个三维立体模型拿出来用到电影和动漫中,而不用再去现场了,这个虚拟文物在虚拟世界中又“活”了,这是数字化的文旅,是一次“由虚向虚”。此外,当初数字化文物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缺陷,比如颜料失色了,于是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找到对应的颜色,在模型中恢复成原来的样子,然后3D打印出一个全新的色彩靓丽的复制品,这仍然是文旅的数字化,不过这是一次“由虚向实”。如果你戴上一个虚拟现实眼镜,这时候你自己就进入到这个文物所处的年代,身临其境地做一次时空旅行了,这又是一次数字化的文旅,是一次“由实向虚”。


 03   时空之机

文化是时空沉淀,旅游是时空转移。

在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中,我们都盼望有机会出去看一看,涨涨见识,放松身心,放飞心灵。于是,每到节假日,我们拖家带口,不远万里,扎堆到一个火热的景点去旅游。然而,往往我们只是在人山人海中、烈日灼烤下,排着长队,匆匆忙忙,拍照打卡,到此一游,完成任务,身心上的疲惫远远大于愉悦。人潮散去,满地狼藉,过载的客流对景区、对环境也是严重的破坏。此外,出于保护的需要,很多文物和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厚价值都与游人远远的隔离开来,看不清、听不到、触不到、品不了。这与我们真正想要的文化旅游背道而驰!

数字技术和数据的合理运用,将为文旅打开时空之门,让我们掌握时空之机。我们可以提前预知当地当时景区的流量,从而合理安排时间、路线和行程,避免人潮汹涌。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让人们能够看得明、听得清、触得到、品得了,真正享受历史的厚重、文明的璀璨、自然的魅力、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以转换时空,把“让人去就景”变成“让景来就人”。我们可以成为时间的朋友:和古人对话,把我们自己与历史融合在一起;记录一段自己对文物的介绍和品鉴,将来成为孩子们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数据也能成为一种文化:当我们拍下一张好照片,附上一篇美文,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引起众多人的关注、点赞、跟拍、跟帖等,就这样把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赋予了新的价值,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在参与文化的创造、形成、传播、传承,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数字文旅发展方法论

 01   适应新发展阶段

我国已转向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传统的高速度增长模式要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产业发展方式;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冲击,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固,发展非接触式业务等成为重要课题。

当前,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文旅产业迫切需要加快恢复。同时,文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创意聚集型产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良沃土,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场域。此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需求升级和供给升级,创造更大的价值,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向数字文旅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一方面是需求升级。这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升级,包括消费品类的多样化,消费品质的高级化,消费方式的便捷化,消费服务的个性化等等。另一方面是供给升级。这是从生产者、服务者的角度来看,包括产品品质的提升,环境品质的提升,服务品质的提升等等。

为此,文物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焕发新生,文化作品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传播要更加生动鲜活,文化传承要更加黏着久远,景区产品和服务要不断创新,景区环境要持续改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要进行升级,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投入。那么从经济的角度如何能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投资回报率、形成用新增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呢?门票价格、产品价格、服务价格、承载能力等等都有一个限度。因此,关键就是要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更广大、更长远、更持续的收益链条。只有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打开数字空间,才有可能。

回到数字经济的新特征上,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比如,运用“时空无限”性,我们可以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发展定制旅游、网上博物馆等新业态;运用“身份多元”性,我们可以把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传播者、营销者,发展线上直播、网红打卡等新模式;运用“数据驱动”性,我们可以把文物、景点变成数字资产,通过数字文创、数字电影等持续获益;运用“资源无限”性,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再加工,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数据,变成数据资产;等等。


 02   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发展数字文旅,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那么数字文旅发展过程中,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呢?

坚持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打破思想的藩篱,突破传统的约束,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生的事物,创新体制机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行业跨界融合,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让数据、平台等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要素与新引擎,发挥信息网络和数据要素超越地域、距离的优势,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文化旅游均衡协调,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关键是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理解绿水青山不仅仅指自然的绿水青山,也有文化的绿水青山,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推进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优化,引导人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爱护文物、爱护景区、守护文化,实现保护和价值再创造的联动,实现自然和文化的共荣。

坚持开放发展,关键是既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又要充分发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谦虚、开放、包容的品质,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更广泛、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吸引各国朋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充分结合文化旅游、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生俱来的共享基因,提供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机制和平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文旅共同体。


 03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决策。从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转型,就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双循环的内涵,构建数字文旅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有宏观层面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又有中观层面的区域内循环为主体、区域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和产业内循环为主体、产业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还有微观层面的企业内循环为主体、企业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双循环强调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合作共赢。双循环强调的是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合理分工、科学布局、协同发展。

一是数字文旅企业双循环。数字文旅企业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工具、数据要素等,发展新型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让数据和流程在企业内部顺畅的循环流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自身能力。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提升产业链效率、降低产业链成本、做大做强产业链。数字文旅企业双循环的关键是要打造数字文旅的“独角兽”,进而将“独角兽”打造上市。

二是数字文旅产业双循环。数字文旅产业内循环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内的循环、数字旅游产业内的循环,以及数字文化产业和数字旅游产业之间的循环。数字文旅产业外循环是指文旅产业与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康养、金融等产业之间的循环。数字文旅产业双循环的关键是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链。

三是数字文旅区域双循环。数字文旅区域内循环包括城乡间协调发展,比如特色小镇、乡村书院等;以及区域内的全域协同发展,比如全域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就是典型的区域内循环。数字文旅区域外循环包括本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以及本区域与相关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比如长城、大运河、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数字文旅区域双循环的关键是要打造产业链集群,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物流等成本,补齐创新等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是数字文旅国际国内双循环。数字文旅国际国内双循环是从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上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协调推进。一是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优化文旅产业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打造一批数字文旅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二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鼓励支持数字文旅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先进数字文旅企业“引进来”。三是全面推进数字文旅消费,发展数字文旅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消费服务品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抓住扩大节假日消费时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四是加强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投资空间。


 04   建设“有为政府”

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属性,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为主导,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发展数字文旅,要建设“有为政府”,提供有效保障,助力“有效市场”。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强引导。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进行全局谋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推进数字文旅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数字文旅和数字经济属于新的发展领域,理论和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地方政府可通过积极引入高端智库等“外脑”,协助政府做好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在建设数字文旅基础设施方面,政府要担当应有责任,积极发挥政策、财政等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家精神、推进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实干政府。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政策、机制、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特别是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打通数据孤岛,保护数据安全,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为数字文旅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璀璨的文化,有着壮丽的山河,有着绚烂的风景,这是十四亿华夏儿女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基石。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伟大祖国自然的绿水青山和文化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发展数字文旅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重要抓手。

发展数字文旅是一项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需要各方协同、群策群力,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旅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